黄斌 官方网站 +收藏:http://huangbin.orgcc.com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实名认证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艺术资讯 正文内容
" 中国”,“很中国”
2011-10-24    浏览(2070)    作者:黄斌    来源:黄斌 官方网站

  

    " 中国”,“很中国”

 

作者:黄斌

 

 

不知从何时开始,许多人无论中外喜欢让一些名词越界干些形容词或动词的“活”。虽说不合汉语规范,但时常真是让人觉得别具意味且恰如其分。如若“中国”这样一个特定的“大词”。本人在国外办展期间,时有各色人等,在不同场合,用各样的语态,以此相同一词表达出不同的意味。细想来,其中还体现出不少东西方文化及绘画美学的深意。解读一二,也许有点启发。

一般来说,“中国”,形容的当然是绘画题材、风格中的东方文化因素。是对你绘画的个人风格及文化背景的任定。自然就是更具褒义的肯定了。我觉得,“很中国”,解读的不是这些,而是在特定语境中所指的另类别意。

曾经有德国朋友和我谈及绘画风格和绘画美学,形式处理,认真地建议不要太“中国”。他当时的语境、表情、手势,我很明白这里的太“中国”所指。

   “太中国”,意味着在题材上的地方局限性和表面的猎奇感。在表面风格形式上的“东方式的微笑”。

文化都是有个性的。个性体现才能造成特色印象。它会被人认知也会被人误会。其是否过度之“度”的把握是个与时间与环境相关联的变量。

中国人讲含蓄,往往被误为虚伪。

中国人讲和谐,往往被误为模糊。

中国人讲执中,往往被误为无立场。

中国人喜欢柔和,往往被误为软弱。

中国人喜欢精  ,往往被误为做作。

中国人喜欢暗喻,往往被误为曲折……

虽说具体所谈是艺术形式处理,但这里实际有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体现,也折射出了现在中国在大部分人心中的文化形象特点。

我以为,在表现形式上,只有不要“太中国”,才能使“中国”有更好的体现,才能“很中国”,更“中国”。具体讲,绘画题材就应该摆脱地方性的限制,不要让人有文化猎奇感。形式表现应象生命过程的体现,绝不应全是甜美柔和,应有着生命力雄健乃至痛苦的强度。开阔,有趋向,有对比。开阔,才是中国应有的气度,才有生命的舒展和张扬。“大风起兮云飞扬”。有趋向,才能意向明确,展现生命的自信与健朗。“风樯阵马,沉着痛快”。有对比,才有生命的节奏和强度,才是生命真实的过程。“天行健”。我们完全可以展现中华文化原本强健的性格。中国艺术家在国际上,打“中国牌”没什么可指责的,只是要不小气,不萎缩,要打得健朗、磊落而自信,才是真的“中国”。

中国传统文化应当是我们永远的原点和出发点。我们必须从中获得动力,并且“出发”“超越”,才能“很中国”,“很当代中国”。

 

 

(此文发表在《中国美术馆》杂志 2011年第二期)

标签:中国 西方 文化个性
上一篇:大海 阳光
下一篇:大海 阳光

^_^ 人喜欢

关注TA

给TA留言

扫描二维码进入
手机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