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斌 官方网站 +收藏:http://huangbin.orgcc.com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实名认证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艺术资讯 正文内容
大海 阳光
2009-04-03    浏览(2204)        来源:黄斌

阳光.大海.灵性

——-三千里意北印象记

和我们许多的中国人一样,许多意大利人也总是以他们辉煌的古代艺术自豪的。

有一个现代意大利艺术家、一个“热烈的爱国者”这样说:“如果不是意大利艺术,什么都不会有的(恩佐.库奇(Enzo Cucci1949)”。古罗马落日的余晖,在亚得里亚海岸有着永远的灿烂。一个德国人,巴伐利亚“爱国者”对我说:“两千年前的罗马人被打败后,意大利人就从未打过胜仗,但他们的文化古迹确实好。大海、阳光、威尼斯,我去过二十几次,仍然每次去都激动。” 德国基姆湖(和中国杭州是友好城市)旅游管理处的邵氏(Schosch)先生和夫人路德(Ruth),安排了我们在意大利北部的三千里之旅。那是一个从阿尔卑斯山到亚得里亚海的充满自然与人文传奇的阳光、山、海之旅。

“阳光”的“古典”

四月的阳光照耀着的阿克维莱亚(Aqvileia)“罗马式”教堂和广场,更显得古朴和恢宏。暖白色的、粗糙的石建筑,在纯净的蓝天映衬下,明亮而庄重。在碎石铺就的广场旁,还有一块松柏环绕的草坪,松柏间散放着许多古罗马建筑雕塑的残件。一群中学生正在草地上踢球,古罗马的残雕充当了球门柱……。教堂后则是异常幽静的所在,典型的亚平宁高大的柏树将小径掩映成幽深的墨绿,树缝间透出的阳光在道边的古罗马港口遗迹和残雕上撒上了点点光斑;两公里长的小径没什么人,可以听到来自亚得里亚海的微风与阳光一道穿透古柏的沙沙的声响……。我看到一个灰衣修女和两个现代青年也在这“思古小道”上缓缓而行。海兰的天、暖白的大教堂、墨绿的高柏、幽长的小径、细微的风声和灰衣的修女,仿佛时空的错位。

这就是始建于公元一世纪的古罗马港口之城,阿克维莱亚,在二十一世纪初给我呈现的图景。这就是意大利当今的“古典”。

阿克维莱亚的大教堂建于公元六世纪,其建筑和内部的马赛克地画及湿壁画都是古罗马帝国后期的典型代表性艺术杰作。“罗马式”的大教堂有着一种透着纯朴的宏伟感。它不同于哥特式教堂(如纽伦堡大教堂)。哥特式教堂强调了纵向的纵深感和向上的上升感。哥特式大教堂宏伟,但那是另外一种,其中带着明显的“北方”意识:敏感、主观和悲剧性意味,阿克维莱亚的大教堂则充满了和谐的阳光感。建筑的基本格局也是“十”字状。但它和谐地处理了纵与横的关系,使其有了宽大而明亮的宏伟感,就像这里明亮的阳光。巨大的石料支撑的雄阔的跨度也让人联想到  古罗马那个古朴的强力时代。教堂的高大塔楼建在“十”字状主堂一侧,且没有相连,这也是那个时代意北教堂的特色。(著名的比萨斜塔作为教堂的塔楼与教堂的主体也是分开的。比萨教堂的年代比阿克维莱亚的要晚许多。)塔楼面对教堂广场的中轴线,使得它成为广场的精神的主轴。高大的它和宽大的正好适度的广场又是一组和谐的纵与横的关系。我以为这种和谐关系的存在并非出于设计者的偶然,它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心理状态和人与“神”的关系,或者说现实与思虑的关系。它是时代心理以抽象形式的体现。

教堂内部中心地面铺满了马赛克镶嵌画,长有六十米左右,宽约十几米,现在当地政府在上面架了强化玻璃的通道使人们能够参观且不踩踏地面。地画的规模、题材和表现形式都令人惊叹。用不完全规则的各色石块拼出的图案表现了圣经情节和相关人、动物、植物形象,造型质朴、大气,既写实又有装饰性,色彩沉着而又有难以置信的鲜艳。许多并置的色彩效果就像十九世纪末的新印象派。可以想象出当时人们在一块块拼接它们时,心中虔诚的对美好的信仰力量。它同样充满了阳光感,与信仰合一的光明的阳光感。这才是真正的“古典”。和谐而充满了生命的张力,质朴又承载了信仰的虔诚。

它们的感觉也让我联想到年代与之相近的我们的汉代艺术,其中的确有许多的相近:平面处理布局的饱满、自由,形象的概括与张力,更重要的是以本质化的表现,张扬生命的活力。汉代艺术其实也是我们汉民族艺术中真正的“经典”。在意大利的同期艺术中还有一块镶嵌画:一个古罗马的“英雄”,着中国汉人的头饰与服装。   他们将东方的汉人做为了英雄的标识。那画作可作为两个辉煌的古代民族间相知与相敬的一个文化佐证。

长期以来,“古典”经过宫廷趣味和学院化的修饰,仿佛成了一种空泛和表面的形式规范,这确实是对“古典”认知的本末倒置。在走近真的古典作品时,那种扑面而来的感觉、那种起决定作用、真正感人的东西还是它们充满活力和创造性的本真、本质的人文价值体现。我以为,“古典”,首先意味着本真、本质的体现。本真、本质的表现需求,使古人有了自由创造的原动力,从而创造了作品,创造了“规范”。在阿克维莱亚的古代艺术中,体现着历史的壮观和悠远,可它又永远是鲜活的。因为其中有虔诚而决不消极的信仰,有质朴、本真的人心,有自由与创造的力量。另外还有当代意大利文化与之和谐相溶。是这些使阿克维莱亚的“古典”,宽厚、和谐而敞亮。这是“阳光”的“古典”。

绮丽的海

晴天。亚得里亚海的日出,光彩绮丽,海天壮观。未到旅游时节的海滩空旷、简净。远处有一对情侣面对大海在沙滩上画了一个极大的心,…… 这是在小城耶稣路(Yesolo)。我们从这乘船到海湾那边的威尼斯。不足20分钟的海路。

已经有太多的人谈论过威尼斯的美,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我来说,威尼斯就像那亚得里亚海,永恒而多变,有着旷古的绮丽之美。

有智者说,人类总是喜欢向后看的。人们需要对往昔的回忆,需要在现在留存的物化的往昔中看到曾经生动的生命印迹。向后看,就是人类对自身历史和自身的肯定。向后看,也是人们能够树立豪迈前行信心的方法之一。多样而生动的生命往昔,总是会给人以愉悦甚至豪情的。在意大利或中国这样的古国尤其如此。威尼斯,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了人们“向后看”的心理需求。十八世纪的威尼斯画家弗朗切斯科.瓜尔迪画过多幅威尼斯建筑风景画,对照它们,当今的威尼斯景色除了人群与鲜花之外,和二、三百年前一模一样。走在威尼斯就是走在历史之中。而且是鲜活的历史。

喜欢怀旧的人类同样喜爱变化,喜欢绮丽而多变的美。喜欢生命的生动与变化。威尼斯同样能以它的奇幻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好奇心。海风与阳光中圣马可广场灿烂的色彩和飞扬的音乐、迷宫般的水道中贡拉多前行的波光和船夫招徕游客的歌声、以及在古老的曲折小巷和水岸街市中不期而遇的种种出人意表的所见,让历史与现代在跳动的生命光彩中合而为一。

这是一本彩版的古典风格的书,读它能够感觉那永恒而且流动的时间。

威尼斯的美术同样古典而现代。它实际上包括这样的三部分:体现着古老经典的教堂与博物馆的绘画;“通俗的”街头画摊;和最具当代意义的画廊艺术。以提香、乔尔乔内领衔的威尼斯画派“经典”是无需多讲的。那些街头画家丰富了现代威尼斯的艺术空气,但大多数让人感到的首先是生活的艰辛。我最感兴趣的还是高档的画廊。圣马可广场南侧翼楼下一家画廊那时正在展出一位现代意大利艺术家的雕塑与绘画,白色或黑色的石质雕塑,以人物为题材,非常简洁概括。手法已到了抽象与具象的临界点,突出的就是造型的韵律,优雅、流畅、简净。绘画,与雕塑同样的题材与手法,只是以简洁的线和色平面体现雕塑同样的韵律。这如水的韵律体现了威尼斯艺术一贯的造型特征:单纯、优雅、多变、流动。从文艺复兴期乔尔乔内的人体到二十世纪初莫迪格列阿尼(这位“巴黎画派”的代表画家1903年在威尼斯完成的学院训练,其艺术始终透露了意大利风的优雅线造型。)再到眼前这位画家,从古典到现代,手法日趋概括,而一直未变的就是这优雅的如水韵律。圣马可广场北侧翼楼下还有一家规模更大的画廊,它更具欧陆色彩,展品包括达利、夏加尔、毕加索等叱诧风云的现代艺术悍将,题材手法丰富。它们为威尼斯添彩的同时也让人感到了西方文化的一体性。曾经的贵族共和国威尼斯已是当代西方的一部分,虽然它仍有着与生俱来的特色。最可以“象征”威尼斯的艺术,我以为是画廊中那些产自威尼斯穆拉诺(Morano)小岛上的玻璃艺术品。这个十三世纪以来一直号称世界第一的玻璃艺术产地的作品就像亚得里亚海、就像威尼斯,纯手工的作品,绮丽、流动多变、光彩照人,优雅、古典又出人意表。像晨光中深广的亚得里亚海涌起的光彩变幻的浪花。

是大海和历史文化成就了威尼斯的绮丽之美。这是海的赠予,蔚蓝色的文明。

灵性与震撼

来到帕多瓦(Padua)时,是一个礼拜日的上午十点左右,一阵小雨正降临这座古老的意北宗教之城。我没有想到在这里我将感受一次心灵的震撼。

在老城,由深色花岗岩石块铺就了不宽的街巷,两旁是由各家连接的街廊,大多是古老的拱廊,这是典型的意北古老街景,防晒也防雨。此时街上几乎无人,所有的店铺都不开门。我知道,这是法定的,和德国一样,星期天即礼拜日,人们应该去教堂而不是商场。

帕多瓦的主教堂是以十二、十三世纪的天主教圣徒安东尼命名的。这座有七百年历史的高大建筑是罗马式与拜占庭式建筑风格的典型结合。空间结构宏伟而多变。此时,天主教的弥撒刚刚结束,教堂开始允许人们参观,而且是免费的。只是不允许拍照。其实,在那里没有拥挤没有喧哗,甚至快步的走动都没有。其中的气氛使每一个参观者都不会将进入这里当作普通的游览。

由高处的彩窗投下五彩的光,映照这由红、黑、白色大理石构成的教堂内部空间。四周全是由文艺复兴早期直至现代的壁画与雕塑。我看到一位女青年正在作着忏悔,看她与那老神父的神情真让人觉得恍若隔世。那眼神中是直通人心的真诚,让人肃然起敬的真诚。

文艺复兴早期艺术大师利皮的代表作就在这里。这里还有多纳太罗、提香、丁托雷托……等一批大师的作品。就艺术风格讲,我更喜欢利皮那样的早期文艺复兴风格,它们单纯、明亮,情感明确。我以为文艺复兴之后,作品中空间、体积、质感等物理因素的表现使画面丰富多彩,但内在力量的体现比之利皮却难说更强。而且我也看到这里的一些现代作品,以敏感的线、形,平面的色彩、自由的空间,向早期作品的单纯作了成功的现代回复。艺术的力量取决于内涵与形式最恰当的对位。让“精神”永远在“技术表现”之前。

与博物馆的陈列不同,我发觉这里给了那些艺术作品别样的力量。在这里,它们是活着的艺术。在博物馆中的作品是被动的。它们是人们欣赏与研究的对象。而这里的艺术却仿佛是主动的,它们能散发出影响世人的力量。在这里无论是利皮的单纯还是丁托雷托的饱满及至现代风格,形式风格及它们的变迁好像已经十分次要,重要的在于其中的内在力量。是这内在力量使这些艺术成为活的艺术。这内在力量是关乎人、关乎生命、关乎世界、关乎拯救的。艺术中有此,自然会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我以为西方艺术乃至西方文化的精粹所在就是对人、对生命的关注。全人类一流的艺术都是触摸人类心灵的。她要么给心灵以震撼,要么给心灵以抚慰。她当是人类心灵中那至深至柔的所在之体现,是灵魂深处沉静的信仰之地的体现。这样的艺术,不一定是宗教体裁,但它一定要有对生命的关注,深层的灵性的关注。比如贝多芬的音乐,泰戈尔的诗歌,现代锟铼音的雕塑(参见《艺术评论》2004.10.总第11期)和基弗的优秀绘画。文化艺术的精粹或者根源与内核就在生命与灵性之中。

帕多瓦大教堂中五彩的光给了我一次洗礼般的震撼。如同“受难日”音乐会上巴赫合唱曲《十架之路》,直触心灵的强劲鸣响,让人领悟真诚与爱,经历心灵的反省。让我又一次顿悟了什么是灵性,什么是精粹。

我以为要认识西方艺术、文化、历史、宗教,帕多瓦是个非常好的选择。这里可以让人领悟西方文化艺术、宗教历史中最重要的几个环节间的关系。

在我看来,帕多瓦大教堂中的悲悯与爱和威尼斯的绮丽,阿克维莱亚的“阳光”,一同构成意北历史人文的一道完整风景。它们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离开帕多瓦之后,我们又穿越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之城维罗纳、最长的湖嘎达湖,在梯罗尔的山风中返回了德国,完成了三千里意北之旅。

标签:黄斌,艺术

^_^ 人喜欢

关注TA

给TA留言

扫描二维码进入
手机官方网站